您目前的位置: 专题首页 > 专题首页 > 正文

学校资助中心主任刘星:大爱蕴于心 深情隐于行

刘星,女,自2005年入校以来,一直奋战在学生工作岗位上,现任烟台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她心怀使命,用扎扎实实的努力和付出筑牢资助工作的基础;她助力成长,用坚持不懈的开拓与进取为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她探索不止,用孜孜不辍的研究和实践提升资助工作育人水平;她默默守护,用细致入微的关爱与帮扶温暖学生的青春岁月。

心怀使命,她用坚守和执着托起资助责任

资助是一项着眼未来的政策,实行这一举措可以通过制度性的保障从起点上为青年学生的未来发展赢得机会和时间。然而要将它精准的落实到每一名学生身上,离不开万千资助工作者的默默付出。这一点在刘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学校困难生认定等系统的信息审核维护,国家奖助学金等各类学生信息的评审上报,每年她带着资助中心的老师们审核的信息不下二十万条,但她知道这每一条信息的背后都事关一位寒门学子,将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关爱和帮扶落实到位靠的正是这些基础性工作!工作紧张的时候,她一天盯着电脑十几个小时,长此以往,颈椎落下了毛病,她就常常背着热水袋继续干!眼睛得了干眼症,她点点眼药继续坚持!即使是得了面瘫口眼歪斜,她也是一边敷着药一边坚守在岗位上忙着落实建档立卡学生的资助工作。刘星说:“资助工作一头连着国家,一头连着学生,资助工作者就是这中间的桥梁”,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驱使她如此拼命!

润物无声,她用开拓和创新助力学生成长

资助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育人,然而怎样将这一点落到实处却需要下真功夫。随着国家的日益发展和学校国际化步伐的迈进,出国出境交换学习成为很多学生的选择。刘星注意到,高昂的生活和学习费用让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可望而不可及。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实现走出国门、开阔眼界、增长阅历的梦想,她联系爱心企业、出台管理办法、对接相关部门,组织评审、一一复核,逐个面谈,为帮孩子们圆梦她倾尽全力!每年20万,连续第五年,已经帮助5批27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国出境学习。她与学生网上一对一谈心,分期分批组建交流群,组织交流报告会,学校的努力和刘星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没有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期望,不但以高标准完成了交流项目的所有要求,而且在回国之后有的选择了志愿服务西部、有的选择了考研深造、有的选择了到乡村支教。他们将感恩之心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孜孜不倦,她用研究和探索提升工作水平

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怎么让真正需要的学生受到资助,怎么让资助工作变得更加规范,怎么保障资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怎么有效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这些都是刘星在工作中常常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她边研究边实践。学生的教育引导、困难生的成长成才、精准资助体系下的助学金评审指标都成为她研究的对象,主持和参与教育部、团中央、团省委、省社科课题十余项。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她组建了研究工作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优势,共同开展研究。团队成员的资助工作研究获得省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会、省资助学会课题立项,建立了以发展性资助为方向的校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她心里才略感安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刘星深深知道,仅仅停留在研究上还不够,一点一滴付诸实践,才能在育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天使之音自闭症儿童关爱项目、阳光力行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爱心传递“领读者”公益计划项目……她带领全校资助同仁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能力特长服务社会,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

默默守护,她用细致和真诚陪伴学生前行

“尊重每一名受助学生”,刘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018年5月山东教育电视台以《谢谢你为我打开一扇窗》报道了烟台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一角,而在记者要来采访的时候,刘星首先想到的是呵护学生的自尊,保护学生的隐私,考虑的是受助学生愿不愿意面对镜头、会不会有学生们不愿触及的话题!刘星对学生的这份深情呵护,体现在工作的点点滴滴!在困难生认定过程中,她反复强调并重点核查“必须按规范进行,绝不允许搞诉苦大会!”在事迹报告中“不要提及家庭隐私,只讲述励志经历”!在宣传报道中“隐去姓名,未经同意不能出现学生照片!”,她总是把尊重放在首位,把学生装在心里。 恬淡的性格促使她可以静下心来,将全副精力投入资助工作,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让烟大的资助工作在刘星的倾心浇灌下不断发展、提升。善良的天性让她总能更加敏锐的觉察到学生们的困难,坚持不懈的点滴努力,让困难学生在刘星的精心守护下解困、成才。这世间的每一次相遇都带来感动,每一次前行都带来成长,刘星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资助工作者,将国家的资助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一名受助学生身上是她工作的本分!她只愿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大学时光能有温情相伴,纵使风雨如晦,总有美好如约而至。